本書編著者‘鑒前世之興衰,考當今之得失’,發(fā)揮歷史學科資政育人的作用,博覽群書,博采眾長,數易其稿,內容厚實,筆酣墨飽,從頭至尾洋溢著智慧的光芒。

 《中國智慧思維300例》,周溯源主編,周至副主編,中央黨校出版集團2025年9月第一版
蛇年伊始,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周溯源先生就對我講,他和清華大學周至主編的《中國智慧思維300例》,由中央黨校出版集團出版。日前,作者收到了最新出版的該書。全書50多萬字,內容厚實,印制精美,為社會奉獻了一部學習中華智慧、提高思維能力的通俗讀物,實乃作者之善事、讀者之幸事、學界之喜事。
周溯源研究員長期從事中國思想史、文化哲學等方面的研究。周至是清華大學的青年學者,研究信息化、領導力和行政管理等。他們“鑒前世之興衰,考當今之得失”,發(fā)揮歷史學科資政育人的作用,博覽群書,博采眾長,數易其稿,推出了這部《中國智慧思維300例》。
該書采用史海拾貝之法,遴選古今智慧思維300例,精心編排成書,如璀璨的珍珠成鏈、靈動的音符成譜、五彩的顏色成畫、美味的佳肴成席。300個案例分為十四章,按戰(zhàn)略思維、創(chuàng)新思維、邏輯思維、前瞻思維、辯證思維、迂回思維、逆向思維、誠實思維、借力思維、讓步思維、細節(jié)思維、類比思維、大局思維、補償思維排列,結構有序,層次分明。每個案例再分三部分:正文、出處和啟示。這些案例涵蓋治國安邦的韜略、克敵制勝的戰(zhàn)術、經商理財的智謀、攻堅克難的妙算、外交辯論的高招、人生命運的哲思,以史為鑒,益人心智,教人聰明,助人成功。
該書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。書中遴選的智慧案例并非都常見,且文風和視角獨特,為讀者提供了新知識和新見解。案例敘述生動有趣,寓理于事,寓情于理,循循善誘,易于為讀者所接受。
且看“戰(zhàn)略思維”一章中寫謀士朱升為朱元璋獻上九字戰(zhàn)略構想一節(jié)。朱元璋打下集慶后,得謀士朱升,朱元璋請教戰(zhàn)略思路,朱升答:“高筑墻,廣積糧,緩稱王?!边@九個字為朱元璋的發(fā)展做出了長遠規(guī)劃,契合時勢,符合朱元璋當時的實力,具有前瞻眼光。朱元璋非常高興,予以采納。正是在這一方針指導下,朱元璋一步步完成了統(tǒng)一中國的大業(yè)。該書在“啟示”部分寫道:當年朱升為朱元璋設計的九字戰(zhàn)略思路,是打牢基礎、步步為營、穩(wěn)健推進、最終取勝的方針。它要求不急功近利,不急于求成,循序漸進,久久為功。放在今天,這九個字,對我們個人的成長和作為,也具有啟迪。首先,“高筑墻”強調固守自己的地盤。明確自己應該專注的領域,集中精力,在復雜外界環(huán)境下,堅定自己的攻堅目標,把主要力量用在關鍵處。其次,“廣積糧”強調儲備實力。深耕積累,工作做深做細;保證戰(zhàn)略上不出大的差錯,尤其是不出顛覆性差錯,把細節(jié)做好,步步為營,行穩(wěn)致遠。最后是“緩稱王”?!胺Q王”實質是樹旗號,發(fā)聲明,求名聲,創(chuàng)地位。常人易犯的致命錯誤,就是過早地亮旗幟、謀地位,從而分散了干事業(yè)的精力,致使事業(yè)未竟,功敗垂成。這一段論述,給讀者啟迪多多。
該書兼具民族性和普適性。書中遴選的智慧案例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,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、歷史、傳統(tǒng)和價值觀,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,有助于讀者理解中華民族智慧的獨特性和多樣性。但又超越了民族性,具有普適意義,就像人們熟知的阿里巴巴、阿凡提、一休哥等的智慧故事一樣,他們是世界智慧文明的一部分。
且看“補償思維”一章中《從“玄武門事變”到“貞觀之治”》一節(jié)。唐高祖武德九年(公元626年),身為高祖次子的秦王李世民,在玄武門殺死長兄建成和四弟元吉,然后逼父親李淵退位。李世民雖然當上了皇帝,卻將儒家的倫理道德全部顛覆了,讓世人瞠目,從而不得不承受來自四個方面的壓力:內心良知、傳統(tǒng)道德、社會輿論和史官記載。面對這些壓力,怎么辦?《論語·子張》有言:“君子之過也,如日月之食焉;過也,人皆見之;更也,人皆仰之。”既然無法改變歷史,那就改變現(xiàn)實和未來。李世民選擇了補償思維,將功補過。他努力在文治武功方面超越自己的父親。他臨深履薄,小心翼翼,殫精竭慮,處理好內政外交,做到任人廉能,知人善用;廣開言路,虛心納諫;以農為本,修養(yǎng)生息;厲行節(jié)約,以身作則;文教復興,完善科舉;平定外患,穩(wěn)定邊疆等,使社會出現(xiàn)了路不拾遺、夜不閉戶、政通人和、風俗淳厚的局面,這就是“貞觀之治”。書中在“啟示”部分寫道:因為種種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因素,人們做錯事、走錯路,造成損失,帶來羞愧,甚至恥辱,是有可能的。當出現(xiàn)這種情況時,不要灰心氣餒,破罐破摔,最好的辦法是秉持補償思維,立功補過。
該書所選案例許多具有生活性。例如在“借力思維”篇中,即有“李四光巧借父信傳真情”的故事。說的是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,年輕時性格深沉靦腆,做事細膩嚴謹,他當時已與許淑彬交往了兩年,兩人感情很好,可是誰也不好意思提及婚姻大事。有一天李淑彬收到了李四光寄來的一封信,打開一看不由得愣住了,原來這封信不是李四光寫的,而是李四光的父親寫給兒子的。信中說:“你已經30多歲了,既然和某女士相識了兩年,而且互相都非常了解,如果她同意,兩個人就結婚吧?!痹S淑彬看完這封信,臉上直發(fā)燒,他就是不問李四光,也知道信中提到的“某女士”,正是自己。經過慎重考慮,許淑彬愉快地接受了李四光的“求婚”。書中接著在“啟示”部分寫道:如果打開思路,解決類似問題,可借親朋好友的來信說話。通過第三者身份說話,就留有回旋余地,并且往往可以圓滿收局,皆大歡喜。
作者在《后記》中披露了編著該書的動機:作者長期以來羨慕科學家、企業(yè)家以發(fā)明創(chuàng)造帶來了社會的進步,促進了生產力的發(fā)展,創(chuàng)造了民生的福祉。“自己作為社會科學工作者,能為社會貢獻點什么呢?思來想去,還是從自身實際出發(fā),選擇為社會貢獻一點智慧吧。于是,著手收集資料,思考啟示,打腹稿,敲鍵盤,反復修改,送走那一個個冬夏與春秋……”
作為一本大眾讀物,《中國智慧思維300例》筆酣墨飽,從頭至尾洋溢著智慧的光芒,可作為各類人士案頭的益智書、參考書、工具書。正如九十六歲高齡的人民出版社原副總編輯、《新華文摘》原總編輯張作耀先生所言,該書“老少皆宜,萬眾可讀,百業(yè)可鑒”,值得向廣大讀者推薦。
(作者:劉 廣 南東求)
(責任編輯:盧相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