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現(xiàn)代畫家、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先生曾說:“道在日新,藝亦須日新,新者生機也,不新則死。”意思是說,藝術需要不斷追求,不斷創(chuàng)新,才能永葆生命活力。科班出身的周建國,躬耕國畫山水40余載,歷經多年藝術實踐,在繼承傳統(tǒng)藝術精華的同時,開創(chuàng)了獨具特色的藝術語言,其作品不僅體現(xiàn)了扎實的繪畫功底,還展現(xiàn)出持之以恒的藝術探索精神。

茨溝營長城
周建國,出生在黃河岸邊的河曲縣,自幼酷愛繪畫,1982年畢業(yè)于山西大學藝術系國畫專業(yè),現(xiàn)為中國國畫家協(xié)會理事、山西省美術家協(xié)會理事、忻州市美術家協(xié)會顧問、忻州師范學院美術系副教授、忻州市文化館群眾文化特聘專家。多年來,他一邊從事國畫教育工作,一邊用手中的“神筆”將祖國江河的浩然之氣、黃土高原的雄偉壯麗淋漓盡致地展現(xiàn)出來。作品曾多次在國內外畫展展出,并榮獲2010年上海世博會·中國著名書畫家精品邀請展國畫金獎、第四屆全國當代山水畫展創(chuàng)新獎、山西省“黃土地的昨天和今天”美術作品展一等獎等。
周建國對中國山水畫有著獨特見解,出版過畫集《中國美術名家精品鑒賞·周建國作品集》。他的創(chuàng)作之路主要分為兩個時期,前期追求中西融合,后期則回歸傳統(tǒng)。前期作品《曉月》《古原除夕》《月色》等,多取材于黃土高原,真切流露出其對黃土地的深情厚愛:早上飄起的炊煙演繹著百姓的勤勞,喧鬧的腰鼓彰顯著鄉(xiāng)民熱愛生活的豪情,晨起上課的學生更是承載著當地人滿滿的希望。周建國將黃土地上的一草一木皆升華為獨特且富有個性的生命體,畫面處理側重將西方油畫的光影巧妙融入作品,寓動于靜,動靜相宜,彰顯“高貴的單純,靜穆的偉大”的內在張力。同時將傳統(tǒng)山水繪畫的造型、空間結構、筆法設色皆進行改變——黃土溝壑的幾何化處理、筆墨色調的反復拿捏、耐人尋味的空間布局,都體現(xiàn)了其特殊的創(chuàng)作理念。相較前期,周建國后期的作品更加注重對內在美的挖掘,如《風月同天》《家園》《和諧家園》《生息之地》《太行月色》等代表作品,表達對祖國山河大川的熱愛,走“外師造化,中得心源”之道,畫風趨向率真,試圖突破中國山水繪畫的表象審美,追尋深層意義的表達。

太行秋夢
縱觀中國美術之路,每一段進程、每一次突破性進展,都是藝術家們創(chuàng)造性轉化和創(chuàng)新性發(fā)展的成果。歷經數載積淀,周建國的作品在造型和視覺審美上皆取得了更為和諧的可持續(xù)性,畫面境界愈加率真深邃,壯闊雄渾的筆墨結構也更富感染力,彰顯了其對筆墨“以書入畫”的探索。中國美術家協(xié)會理事、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、國家一級美術師趙衛(wèi)評價:“觀周建國先生的作品,或張揚激厲,含蓄平和;或機智靈巧,質樸敦厚;皆非流于優(yōu)美的空泛。筆意間、層次間透出凝重的樸厚之氣,拙澀之力,完全把自己融進了大自然,有‘坐忘’‘心齋’,游心于物的感受,讓人理解什么是‘天人合一’。其筆墨律動意味,有詩般的跌宕意境,空靈而不閉塞,章法構圖疏宕而不空泛,他將有限的畫面,在時間過程的暗示下,賦予廣闊的未來想象?!?/p>

風清云淡
多年來,周建國堅持在藝術之路上不斷探索,以飽滿的激情、精湛的技藝拓展著創(chuàng)作手法和藝術空間,體現(xiàn)出新時代美術工作者的價值追求與使命擔當。(徐國華)
(責任編輯:盧相?。?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