葫蘆,諧音“福祿”,“福”代表美好生活,“祿”代表著前程和仕途;而葫蘆又多籽,代表著家族興旺,子孫滿堂。葫蘆造型優(yōu)美,無須人工雕琢就給人以喜氣祥和的美感,因此備受人們喜愛。
烙畫葫蘆藝術,又稱燙畫葫蘆、火筆畫葫蘆,是一種特色傳統(tǒng)工藝美術品。烙畫葫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。相傳起源于漢代,后失傳,明清遂又興起。
烙畫創(chuàng)作在把握火候、力度的同時,注重“意在筆先、落筆成形”。烙畫葫蘆運用了國畫的勾、勒、點、染、擦、白描等手法,在葫蘆光滑堅硬的木質表皮上,創(chuàng)作出人物、山水、花鳥、走獸等作品,隨著藝人對藝術的理解和對烙鐵的嫻熟運用,畫面呈現出焦、黑、褐、黃、白等多層次和國畫渲染的效果,表現力非常豐富。具有較強的立體感,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畫,因此烙畫既能保持傳統(tǒng)繪畫的民族風格,又可達到西洋畫嚴謹的寫實效果。烙畫葫蘆不僅是一種特色傳統(tǒng)工藝美術品,而且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比較知名的產地有山西,安徽。烙畫葫蘆藝術家用烙鐵在葫蘆上熨出烙痕作畫,與葫蘆融為一體能永久保存、收藏,藝術價值極高,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,給人以古樸典雅、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。
作為非遺文化傳承人,楊軍老師潛心研究,借鑒了傳統(tǒng)景泰藍工藝品中的掐絲、點藍技術,在葫蘆上用金屬絲鑲嵌,再用專業(yè)釉料點藍著色,創(chuàng)作出景泰藍工藝葫蘆畫,又稱景泰藍掐絲粉彩琺瑯畫,現代葫蘆景泰藍工藝使成品畫面呈現水晶般透明、質感古樸,色澤亮麗,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、收藏價值和裝飾效果。
傳統(tǒng)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,文化是旅游的靈魂,旅游是文化的載體。非遺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,正是因為文化的多樣性與差異,才使很多人著迷于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。在山西省忻州市秀容古城內,有一間古城非遺葫蘆工坊,位于秀容書院上院山長院,店主楊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烙畫葫蘆工藝項目傳承人,為了讓葫蘆工藝這一傳統(tǒng)民間文化傳承遠古藝韻,弘揚葫蘆文化產業(yè),讓葫蘆藝術之花大放異彩,耀古爍今,楊軍老師順應盛世文化之潮流,在秀容古城內開辦了烙畫葫蘆工藝坊,在這里可以讓前來古城游玩的游客盡情體驗非遺文化。今年7月以來,楊軍老師與五臺山文創(chuàng)店王永偉老師共同舉辦了近十場的體驗傳統(tǒng)非遺文化工藝烙畫葫蘆制作,前來古城旅游的游客興致勃勃的體驗了烙畫葫蘆制作。
游客親身體驗烙畫葫蘆制作
楊軍簡介:
楊軍,1971年出生,山西省忻州市人,五臺山工藝葫蘆工作室創(chuàng)辦人、忻府區(qū)政協(xié)委員、非物質文化遺產烙畫葫蘆工藝項目傳承人、葫蘆合作社和五臺山工藝葫蘆電商模式平臺創(chuàng)始人,于2003年創(chuàng)辦工藝葫蘆工作室、2008年建成葫蘆銷售網平臺和淘寶店等電商系列網站、2018年創(chuàng)建藝雅天下文化藝術傳媒有限公司。
(責任編輯:盧相?。?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