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8日下午2時,永濟市卿頭鎮(zhèn)張坊村村民杜德建家,不時有村民熟絡地推門進來?!袄隙?,我來找本書!”一聲招呼后,便徑直走向二樓。書頁翻動的沙沙聲、偶爾傳來的討論聲,讓這個看似普通的農家小院,洋溢著不普通的書香氛圍。
近日,2025年第二次“中國好人榜”發(fā)布,杜德建榮登“助人為樂”榜單。消息傳來時,這位創(chuàng)辦了“全國首家農民家庭圖書館”、44年如一日扎根鄉(xiāng)土的老黨員,還如往常一樣,在那間放滿書籍的屋子里忙碌著。
這里是杜德建用心血澆灌的“文化綠洲”。他的家,一樓自住,二樓則擺滿了書架,一冊冊圖書分類清晰、碼放整齊;他還在村中張坊學校租用了4間教室,同樣擺滿了各類報刊書籍,許多書頁早已泛黃,仍被視若珍寶。這4.6萬冊圖書、968種報刊,價值超40萬元,凝聚著杜德建最赤誠的堅守,為鄉(xiāng)親們點亮了知識燈塔。
坐在這片“書?!敝?,杜德建講述起這些年來的執(zhí)著。
時間撥回到1981年,彼時20歲的杜德建是村小學的一名教師。伴隨著家庭聯(lián)產承包責任制的春風,鄉(xiāng)親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,卻為“不會科學種地”而發(fā)愁。
“政策好了,勁頭足了,可就是因為不懂技術,不少人用錯農藥、下錯肥料,眼看著莊稼蔫兒了,心里真不是滋味?!倍诺陆ㄕf。從小愛讀書看報的他,始終堅信知識能改變命運。他把自己積攢的書籍報刊反復翻閱,從中琢磨出科學種植的門道?!耙怯袀€地方能讓大伙兒學學農業(yè)科技知識,自己也能繼續(xù)學習,該多好?!边@個念頭在他心中深深扎了根。
說干就干。沒場地他就把準備結婚用的新房騰了出來;沒書架,自己動手壘磚頭、搭木板;沒錢買書,找親戚朋友借,或是夏天賣冰棍、冬天熬硝做花炮,一分一毛地掙。生活中,他更是克勤克儉,一件背心反復穿了10年。最初,杜德建每月工資不到30元,可光訂報紙一年就要2000元。這筆“巨款”,全憑他這樣一點點省出來、掙出來。
每次只要湊夠一小筆錢,他就背上布袋趕火車,遠赴太原、西安、鄭州、石家莊等地,把一本本精心挑選的書背回家?!岸『蜍囀?,夏宿街道旁,餓了啃干糧,渴了喝涼水”——回憶起當時的艱難,杜德建眼里泛著淚光,卻語氣堅定:“吃這些苦,值!”
書有了,可讓村民走進圖書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。有人好奇轉一圈兒就走了,有人翻幾頁書覺得枯燥,更有人說:“咱種地的,看書有啥用?”為了吸引村民,杜德建想出不少辦法:請人做了臺球桌,看書就能免費打球;讓外甥組裝了黑白電視機,老人孩子來看電視,也能順便翻翻書。漸漸地,有人主動來借書了,他又立下一條規(guī)矩:借書不收費,但得帶個新讀者來。
圖書館里農業(yè)科技類圖書最多、最全,也最受鄉(xiāng)親們歡迎?!掇r民識字課本》幫助鄉(xiāng)親們識字學文化,《果樹病蟲害防治圖解》《大棚蔬菜種植指南》《良種良法葡萄栽培》等書緊貼田間地頭的實際需求,成為鄉(xiāng)親們種地的“好幫手”。
村民王高計和杜新管是圖書館的??汀!班彺迦丝偤闷?,一樣種十幾畝地,為啥我家的收成總是好一截?!蓖醺哂嫼┖竦匦χf,“啥時候澆水、施肥、打藥,農藥怎么配比——這些竅門都是從書里學的?!倍判鹿軇t在村里經營著一家農資店,是鄉(xiāng)親們信得過的“土專家”。十余年來,他一有空就來圖書館找書看,“地里的事,書上都有好法子。這圖書館可幫了我們大忙?!?/p>
潛移默化中,書香悄然改變了這個小村莊,科技致富、文明禮貌蔚然成風。1984年起,杜德建順勢開辦“農民夜?!?,八年累計培訓3.8萬余人次;他還自辦自印“科技興農小報”,十余年如一日,將專業(yè)的農業(yè)科技知識“翻譯”成農民聽得懂、學得會的語言,免費分發(fā)給村民……
一年又一年,知識的種子在村子里生根發(fā)芽,靜默生長。
退休后,杜德建挑起了永濟市卿頭鎮(zhèn)關工委副主任的擔子,把心撲在了孩子們身上。他走遍全鎮(zhèn)各村,摸清了留守兒童的情況;逢年過節(jié)總會自費帶著圖書文具上門看望,關心每個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近況。
杜德建的熱心腸,還體現(xiàn)在村里的大事小情中。他免費為鄉(xiāng)親們主持紅白事,張羅禮儀、撰寫主持詞,事事盡心;主動為村里文藝宣傳隊編寫詩歌、快板、三句半等,把政策新風和身邊故事編成朗朗上口的唱詞,讓鄉(xiāng)音傳遞鄉(xiāng)情。
回望44年的堅守,杜德建充實又富足。他說:“我這一輩子,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做好事、做對的事,最踏實,最值!”
文/圖本報記者李欣
(責任編輯:梁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