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“哥哥”念成“de de”“褲子”念成“tu zi”“西瓜”讀為“ji zhua”“去學?!弊x為“ju jiao jiao”……如果一歲多的孩子說話是這樣,可能家長不會覺得有什么問題,但如果孩子已經4歲甚至更大了,說話時發(fā)音仍舊是這樣,家長們就要注意了,你的孩子或許并非所謂的“貴人語遲”,而很可能是出現了語言發(fā)育問題。
那么,家長應該如何判斷孩子是否出現了語言發(fā)育問題呢?語言發(fā)育遲緩又有哪些表現?帶著這些問題,山西晚報記者采訪了山西省兒童醫(yī)院整形燒傷科護士長、言語治療師王俊青,聽聽她怎么說。
A現狀:每年接診幾百例
在山西省兒童醫(yī)院晉源院區(qū)外科門診的三層語音室見到王俊青時,她正在給軒軒(化名)小朋友做康復訓練。軒軒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,見到山西晚報記者的時候,很熱情地打了招呼,但山西晚報記者注意到,他在回答一些問題時,吐字并不是很清楚。王俊青也告訴山西晚報記者,軒軒確實是因為發(fā)音有問題,才在前段時間到她這里做語言康復訓練。
語音室里有面大鏡子,坐在鏡子前,王俊青拿著一本印滿了各種詞匯的小冊子,開始糾正軒軒的發(fā)音:“來,念這個。”“gao pai”“告白”“gao bai”“很好,連著念三遍!”
就這樣,一個簡單的詞匯,軒軒常常需要重復讀好幾次,才能讀準確。而時不時的,王俊青還要在他讀詞語的過程中糾正他出現的一些問題?!案裱裕浴嗉忭斪⊙例X。”“看鏡子,嘴巴是什么樣子的?!薄皩?,嘴巴要張大?!薄瓦@樣,一個多小時的治療結束后,軒軒讀“哥哥”聽起來不再是“de de”了。而就在軒軒媽媽準備帶著他離開時,王俊青還不忘叮囑:“會念并不代表會說,回家一定要繼續(xù)練習哦!”
剛送走了軒軒和他的媽媽,語音室里就又迎來了下一位患者,一個不到5歲的小姑娘?!昂芏嗖∪硕际峭ㄟ^門診或者是其他科室轉到我這里的,大部分都是因為吐字不清,但又找不到原因?!蓖蹩∏嗾f,在她的日常工作中,很多家長提起自己孩子說話不清的原因時,都會下意識以為是器質性病變導致的,但實際上,在她接觸的患者中,這類型的患者并不是很多,大部分說話不清,有可能是語言發(fā)育遲緩,也有可能是構音障礙。而為了讓這部分孩子少走彎路,2010年,王俊青所在的山西省婦幼醫(yī)院專門開設了語音門診,目前每年就診患兒能達到幾百例。
“但我感覺,有些家長對孩子的語言發(fā)育問題沒有足夠的認識,這不僅影響孩子成長,也耽誤了治療?!蓖蹩∏嗾f。前段時間,她就碰到了一個很典型的病例:小姑娘已經12歲了,但說話還是不清楚,“家長帶過來的時候,竟然還說,我家孩子還小,慢慢就好了!”
B科普:遵循語言發(fā)育規(guī)律
王俊青介紹,語言是兒童生長過程中必須要掌握的符號系統(tǒng),語言發(fā)展幾乎影響到兒童發(fā)展的所有方面,而兒童的語言發(fā)展是一個動態(tài)的過程,雖然不同的兒童達到某一階段水平的時間有早晚,但發(fā)展的階段和順序是一致的。兒童語言發(fā)育應該遵循一定的發(fā)展規(guī)律,而不是“人云亦云”。
一般來說,兒童語言發(fā)育分為幾個階段:3個月的時候,兒童能發(fā)出一些愉快的聲音,比如“咕咕”;有不同需求時會有不同的(哭)叫聲;開始有社交性微笑。6個月的時候,兒童的發(fā)音種類明顯增多;牙牙學語逐漸言語化,輔音增多;使用聲音和手勢來表達需求。6-12個月的時候,兒童會表現出復語,如“dada”;或者使用語音以引起關注;甚至初始的話語開始出現(尤其在10-12月個大的時候);另外,這個階段的兒童對一些簡單的指令開始有反應,也開始模仿別人的語音。等到兒童18-24個月大的時候,就已經能更多地使用正規(guī)字詞而不是兒語了,同時,這個階段的兒童已經具備50-100個字詞的表達能力,以及能明白至少300個或更多的字詞。
那是不是達不到這個標準就能認定孩子是語言發(fā)育遲緩呢?對這一點,王俊青表示,兒童的語言能力,也是一個學習、理解的過程,只有孩子聽得多、理解多,才能說得多。“孩子一般在1歲左右會發(fā)出一些有意義的聲音,比如爸爸或媽媽,而隨著年齡的增長,家長給孩子輸出的越多,孩子能理解的詞匯越多,會說的也就越多。”而一般情況下,如果一個孩子在兩歲半的時候,能說出的有意義的詞語低于50個,那就有極大的可能是語言發(fā)育遲緩。
“我們經常會碰到一些家長帶孩子過來的時候,說‘我家孩子什么都懂,但就是不說?!瘜嶋H上,這可能是一種錯誤認知。”王俊青說。她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:孩子在家的時候,家長可能會讓孩子遞東西,以為孩子把正確的東西遞給自己,就說明孩子聽懂了自己的話,但實際上,這可能只是因為孩子比較熟悉家里的環(huán)境。“換一個環(huán)境,孩子能不能準確理解家長的意思呢?這就不一定了。”她說。
C病因:構音障礙或是主因
孩子語言發(fā)育遲緩,可能是很多因素造成的,有可能是智力發(fā)育遲緩、環(huán)境因素、孤獨癥或者聽覺障礙等。王俊青介紹,一般來說,1歲孩子會主動叫“爸爸、媽媽”等熟識的家庭成員,2歲孩子能夠表達100個左右的詞匯,3歲可進行句子交流,但如果孩子到了對應年齡段仍不能說話,想要拿東西或者想表達某種要求時,只會拉著大人的手去幫助完成,家長要引起高度重視。而4歲以上的孩子,如果去做過相關檢查后,智力、聽覺等都沒有問題,卻還是說不清楚話,那就要考慮孩子是不是出現了構音障礙。而語言發(fā)育遲緩的孩子中,很大一部分會伴隨著構音障礙。
構音障礙是指構音器官無形態(tài)及結構的異常,也不是運動功能異常,聽力在正常水平,無言語致病的其他明顯原因的固定化發(fā)音錯誤。臨床多見于兒童,特別是學齡前的兒童?!澳壳斑€不清楚構音障礙的原因。”王俊青說,但一般認為是幼兒在學習發(fā)音的過程中因某種原因學會了錯誤的構音動作,并且形成了習慣。有些研究資料顯示,構音障礙主要與兒童語音的聽覺接受、辨別、認知因素、獲得構音動作技能的運動有關,也和遺傳、飲食結構、環(huán)境因素等都有關系。
“很多孩子出現問題,是因為家庭環(huán)境,比如說家人之間平素溝通很少、家長對孩子代替太多、家庭成員有多種語言或多種口音等,孩子就不能建立完整的語言體系,也就失去了主動溝通的機會。”王俊青說,這也是她在臨床工作中最常碰到的情況。
那在孩子的語言發(fā)展階段,是不是說得越多越好呢?對這一點,王俊青解釋道:“很多家長覺得,孩子的語言發(fā)育階段一定要讓他多說,甚至會出現一種‘你不說,我就不做’的情況,但實際上,這么做有點過激了?!北热缬械募议L在孩子想要喝奶的時候,對孩子強調“你先說,說了我才知道你要干什么呀!”實際上正確的做法應該是,家長在孩子開口前跟孩子這么說“你是不是要喝奶?如果要喝奶,要跟媽媽說?!?/p>
另外,有的家長一直給孩子吃軟食,比如一直不讓孩子啃蘋果,只讓孩子吃蘋果泥、蘋果丁、吃蘋果條等,這些過分精細的飲食就不利于口面肌肉及舌肌的發(fā)育,也有可能影響孩子語言發(fā)育。“影響牙齒生長是一方面,影響口部肌肉發(fā)育,導致孩子口部肌肉力量不足,也容易對孩子發(fā)音有影響。”王俊青解釋道。
她提醒家長,發(fā)現孩子說不清話時一定要及時干預,否則會影響孩子的語言功能。若在學齡前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,會影響到孩子學習,甚至讓孩子產生自卑、孤僻等心理問題。
D建議:及時介入合理治療
對孩子已經出現的語言發(fā)育問題,王俊青建議,家長們也不要過分焦慮,首先應該正視問題,樹立科學觀念,及時帶孩子到專業(yè)機構就診,由專業(yè)醫(yī)生檢查判斷孩子是否有異常,進而尋找病因,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法。
專業(yè)醫(yī)生一般會對就診的孩子進行語言發(fā)育的評估,評價方法為兒童語言發(fā)育遲緩評定法,適用于1歲半-6歲半的各種原因引起的語言發(fā)育遲緩兒童。
至于治療,醫(yī)生都會根據孩子病因的不同而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,治療原則主要是進行注意力訓練、交流態(tài)度與交流能力訓練、語言符號與指示內容關系的訓練、文字訓練等,當然,這些內容是一些專業(yè)性很強的知識。需要強調的是,家庭語言環(huán)境在語言訓練過程中將起到重要作用,父母是兒童語言訓練過程中最主要的參與者,“所以我們特別鼓勵家長把孩子的語言訓練融入到日常生活中,促進孩子在生活對話中積極運用,才能獲得滿意的效果。”王俊青說,但如果家長不知道如何正確引導,就可能帶領孩子練錯,把一個錯誤的發(fā)音練成另一個錯誤的發(fā)音模式,甚至會造成錯誤的發(fā)音口型,進而影響孩子面容。所以,如果家長發(fā)現孩子存在構音障礙,那最好尋求專業(yè)人士幫忙。“語言康復訓練門檻比較高,要掌握病理學語言等,需要較多專業(yè)知識。”康復訓練的效果也與評估結果、孩子學習能力和家庭的配合度等相關,但總體來說,只要及時介入,一般情況下孩子的語言發(fā)育問題都能得到解決。
(責任編輯:梁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