依據氣候規(guī)律,國慶長假之后,我國多數(shù)地區(qū)進入深秋時段。而北京十月中下旬的最高氣溫都在20℃左右,晴日中午前后,基本仍屬于“亂穿衣”時段,可以盡可能地少穿衣服(即“秋凍”),但早晚、陰雨天氣時或在室外,必須適當注意保暖。否則,就有可能誘發(fā)感冒等病癥。
為何“秋凍春捂”? 因為秋春的“室內外溫差”是相反的
其實在北京的早春,最高氣溫通常也在20℃左右,氣溫日較差也較大,但早春的晴日中午,雖然也可以“亂穿衣”,但基本上以“捂”為主,尤其是早晚和在居室內,必須多穿一點衣服,否則就容易受涼。
同樣是20℃左右的最高氣溫,為何早春要“捂”,而在深秋卻要“凍”呢?
傳統(tǒng)的解釋是:早春時節(jié),由于冬天的“慣性”所致,人體血管還處在收縮狀態(tài),溫度調節(jié)系統(tǒng)功能較低,只有適當多穿些衣服,才能適應忽冷忽熱的天氣變化。而深秋時節(jié),最高氣溫一般都降至20℃左右(或更低),但一般還是“涼而不寒”,如果過早穿上厚衣服,體溫調節(jié)中樞得不到應有的鍛煉,調節(jié)體溫的能力就下降,人體的抗寒能力隨之下降,這就很難適應寒冷的冬季氣候,所以適當?shù)亍皟觥币幌律眢w,會增加皮膚和黏膜對寒冷的耐受力,有利于人體的抗病防病。
“春捂秋凍”在氣象學上也能得到佐證。雖然同樣是20℃,但秋季和春季的“室內外溫差”是相反的:春季室內氣溫低于室外,而秋季室內氣溫則高于室外。春季從溫暖的室外進入冷涼的室內,如果不多穿衣捂一捂,則容易受寒致病;秋季室內溫度相對較高,進入室內后,則完全可以少穿些衣服。當然,這樣的規(guī)律,在晴天時最明顯,而陰雨天不明顯。
啥是“秋凍“有度?因天因地因人異
不過,“春捂秋凍”必須把握科學的尺度,因天因地因人而異,才能真正有益于健康。
以秋凍為例,一般而言,初秋(十月上旬之前)時我國許多地方暑熱未消,還不時有“秋老虎”光臨,雖然氣溫開始下降,卻并不寒冷,這時可以毫無顧忌地“秋凍”。而到了十月中旬以后的深秋,由于溫度日較差較大(早晚很涼),這時的“秋凍”就要有所謹慎。一般來說,在室內不必穿很厚的衣服,可以適當“凍一凍”,包括晚上睡覺,也不必蓋很厚的被子。而外出求“凍”則要有所選擇,一般選擇上下午有陽光、靜風或微風的時候比較適宜;而早晚在室外不能因大意而受涼,尤其不可長時間坐在涼石凳上,或者迎著有些寒意的秋風長時間散步,否則,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受涼。
一般來說,青壯年或體質較好的人更加適宜“秋凍”,年老體弱者 “秋凍”要謹慎。從地域上說,我國幅員遼闊,氣候復雜。同樣是秋天,北方和東部地區(qū)多半秋高氣爽,而南方許多地區(qū)則“秋日如夏”;華西一帶常常秋雨綿綿,沿海一帶也濕度偏大。所以,南方地區(qū)的“秋凍”時段要比北方地區(qū)推遲很多,而華西、沿海地區(qū)的關節(jié)炎患者反而必須特別注意“秋捂”,加強關節(jié)的保暖(如戴上護膝),以避免或減輕關節(jié)的疼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