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看到一幅關于家鄉(xiāng)山水的攝影作品,普通的小山村,看上去不比名山名水遜色。家鄉(xiāng)美,美在夢里,也美在心里。
家鄉(xiāng)的村西頭,有一條叫石頭街的小巷,我的童年就是在這里度過的。叫石頭街倒也名副其實,石頭鋪的街面,石頭壘的墻壁,石板蓋的屋頂,石塊砌的臺階,以及石碾、石磨、石門洞……
過去石頭街上,住的全是靠種地為生的農民,每天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春天,互相吆喝著,扛著犁,趕著耕牛,下地播種。夏天遇到下雨,怕山洪暴發(fā),又喊叫著扛著鐵鍬跑到河灘里引洪水。秋天,互相招呼結伙背莊稼,一家一家輪著幫忙。冬天,又抱著漚熟的麻桿,在街頭曬太陽,折麻。談天說地拉家常,說到誰家添丁,都要說些祝賀的話。而女人們則是收拾好屋子后拿著針線,坐到街頭,一邊做針線活,一邊拉家常,街上溢滿了爽朗的笑聲。
每逢元宵節(jié),街上總要熱鬧一番,用柏樹枝搭成的牌樓,懸掛著用谷糠粘成的“五谷豐登”“風調雨順”字樣,五顏六色的紙扎燈籠,從石門洞一直掛到山坡高處的門樓,像一條連到天上的彩路。入夜,嗩吶鼓樂高奏,秧歌隊彩綢舞動,旱船、彩車在其中穿梭,把石頭街裝點得熱鬧非凡。
石頭街上的人們勤勞致富的腳步從來沒有停過。石頭街人丁興旺,男女老少百十號人。他們窮則思變,勤勞樸實,盼望著過上殷實富裕的好光景,街坊們合作經營染坊,參加村合作社進行釀酒,把釀造出來的優(yōu)質白酒運銷到河北省各地。也有趕著騾馬搞運輸業(yè)的,把當地的煤炭、糧食運到河北省換回布匹、棉花、花生等,走上了農商結合的致富路。
石頭街刻上了數百年的年輪。這條街上的人們,挺著壓不彎的脊梁,鑄就了一股自強不息的精神。大文豪雨果說:“建筑是用石頭寫成的史書?!爆F(xiàn)在石頭街上鋪的石頭磨得平滑如鏡,石頭已成了不朽的詩篇,寫滿了歲月滄桑,記載著石門、石雕、石屋厚重的文化底蘊,也留下了永遠講不完的故事。
暑假,回老家小住,又一次走進石頭街。經歷了七十年滄桑變化,石頭街顯得老態(tài)龍鐘,仔細品味,依然能看到石頭上農耕文化的痕跡。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著石頭街,土茅屋變成大瓦房,舊農具變成拖拉機,點亮夜晚的不再是麻油燈……我想石頭街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,那有靈魂,有故事的一塊又一塊大大小小的石頭,一定會寫出更加絢麗的文章。
家鄉(xiāng)美,美在夢里,也美在心里。
(責任編輯:梁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