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平市陽武一村處于原平城區(qū)的西北端約13公里處,村落南北分別是云中山脈和恒山支脈,恒山腳下是陽武河。出村西南不到二里是黃土高坡,中間是一條大溝,溝的兩邊是黃土丘壑,此處大多種植梨果核桃等經濟樹種。陽武先祖選此開闊地段,蓋屋定居,建起了村子。
陽武村是陽武河流域最早有人居住的村落,因為處于交通要道,逐漸發(fā)展為大村,故村民以陽武河流域“十八村水地第一村”而自豪。
村內古跡眾多,在20世紀60年代,村中每條街道都有戲臺、祠堂和觀音閣。由于各種原因,近半個世紀來,陽武村被毀掉的古跡數不勝數,其中既有器宇軒昂精雕細刻的石牌坊,也有鑄于清朝的生鐵旗桿,還有許多建于明清時期的木結構樓房、門樓,更不用說那些被毀的廟宇。
現存?zhèn)鹘y建筑主要集中在后街與南街。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朱氏牌樓——兩座石牌坊,村人稱為石牌樓。由清代進士武訪疇建造的這兩座牌坊于1965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確定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?!爸焓吓茦恰敝鞣淮A⒃诖鍍?,建于清朝咸豐五年(1855年)。大運公路旁的朱氏牌樓配坊建于咸豐六年(1856年)。兩座牌樓上栩栩如生、玲瓏剔透的石雕讓人目不暇接。
除朱氏牌樓外,陽武一村現存古跡還有武訪疇官宅、武訪疇德行教思碑合纂碑樓、狄氏系列民居、雷霆民居、韓氏民居、趙氏民居等傳統建筑。筆者認為,擦亮朱氏牌樓這一原平旅游名片,發(fā)展陽武一村的旅游事業(yè),大有可為。
一、以朱氏牌樓為中心,拓展空間,建成公園式景區(qū)。
現在朱氏牌樓主坊被民居包圍,建議把主坊周圍的民居全部搬遷,拓展空間,建成公園式景區(qū)。
重建武訪疇官宅,朱氏牌樓主坊正西就是武訪疇的官邸,村人稱其為官宅。官邸大門,鑲嵌有“忠厚傳家”之磚雕門匾。門樓高雅氣派,院內磚石結構的照壁雕工精湛,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仍與主坊相對而立。武氏宅院是三進大院,走進主院,西面是兩層樓房,粗碩的六根露明木柱直通上下兩樓,柱底石雕有花卉、動物,精美絕倫?,F在兩層木樓已不復存在,三進大院現存比較完整的是三間北房和通往北側院的內門,內門上磚雕精細,北房臺階前還凌亂堆放著木雕散件。建議重修武訪疇官宅整個院落,可在內設置民俗博物館或廉吏武訪疇生平事跡展覽館。
挖出永濟橋,讓其重現英姿。永濟橋位于朱氏牌樓陪坊腳下,是由監(jiān)生韓普于清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主持修造的石碹孔橋,因為橋洞是三孔,故村人稱為“三眼橋”,它比朱氏牌樓早65年?,F在永濟橋主體仍在,但由于路面逐年增高,被埋在了水泥路下,難覓其風采。建議挖出永濟橋,降低路面,引進水源,盡量恢復陪坊與永濟橋在六十年前的原貌。
二、整修明清傳統民居,開發(fā)古村民居游。
目前陽武一村明清古民居保存完好的有狄天爵院、狄尚民院、雷霆院。
狄天爵院門前的磚雕照壁,精雕細刻,上刻有“活潑地”三字,雕刻內容有花草飛禽,小橋流水。鳥在快樂地飛,水在靜靜地流。進入院內,主房高大氣派,大氣磅礴。屋檐下放置的扇車,古色古香。
狄尚民院四面房屋完整,以西為上,吸人眼球的抱廈房亭亭玉立,滿院生輝。
雷霆院是一處兩進院落,基本保留清朝風貌。
除此而外,值得修復的明清民居還有韓老二、趙紅、狄萬順等院落。
韓老二的宅院雕梁畫棟,無論是街門、月亮門,還是正房、廂房,其磚雕、石雕、木雕都是精巧玲瓏、栩栩如生,至今殘存的部分遺跡,仍不失當年的風采和輝煌。
趙紅院位于后街,南房為上。三間木結構,墻體為土坯?,F在屋內有切草刀、鍬、钁、耙等傳統農具若干。后墻上部已倒塌。
狄萬順院,比較完整的是位于西南角的小院。木結構二門,斗拱犬牙交錯,木雕門匾“愛吾廬”字樣清晰可見。
三、傳承民俗文化,突出陽武特色。
在陽武村,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、五彩繽紛。千百年來,刺繡、剪紙、面塑、編織等在民間代代相傳,尤其是在解放后,民間藝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,這些傳統民間技藝更是爭奇斗艷、姹紫嫣紅。刺繡鞋墊、帽子、鞋、肚兜,花糕、花饃饃、面人,玉米皮、高粱桿做成的工藝品等均是游客喜歡帶走的旅游紀念品。
陽武村吸人眼球的非遺文化還有高蹺、船燈(跑旱船)、車燈、大頭人、二鬼跌跤、點黃河、督撫巡街、五鬼鬧一判、窮狐聘女等全套紅火,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是督撫巡街和社火。
督撫巡街是陽武村特有的節(jié)目,一班人馬舉著旗傘執(zhí)事鳴鑼開道,后面轎子里坐著“清朝”大官,煞有介事地巡街。
陽武村的社火起源于150年前,陽武村的社火龍騰虎躍、刀槍相見,且表演時干凈利落,一個演完下一個立馬上場,從不拖泥帶水,故在十里八村傳有聞名的歇后語“陽武村的社火——一撲就上”。
陽武村社火最后一次表演是在二十年前,從此刀槍入庫,人走伙散。但是現在部分社火骨干還在村里,只要做好扶持組織工作,社火很快就可以再“火”起來。(賈政卿)
(責任編輯:籍俊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