湯華臻
早晚高峰被堵在路上,煩躁之時免不了抱怨:“交管部門到底在干什么?”最近,諸如此類的疑問,一些市民找到了答案。10月22日至25日,北京集中開展系列政務開放日活動,三級政府部門的176個點首次同時對市民開放,參與者可以全方位了解政府決策、執(zhí)行、管理、服務、結(jié)果等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
對身邊的“政事兒”好奇又敏感,這是市民的普遍心態(tài)。優(yōu)化城市服務、強化民生保障等宏大命題,最終也都會落地到衣食住行、上學就醫(yī)等具體工作上面。這些年來,北京堅持為民服務初心,致力改善城市治理,具體成效在許多窗口部門展現(xiàn)得非常充分,譬如,政務大廳引入一站式服務,“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”。然而,材料交上去后如何流轉(zhuǎn)、處理,經(jīng)過了哪些環(huán)節(jié),需要什么處室參與?辦事群眾對此還是不大了解的。隨著精細化治理向縱深推進,我們對政務公開也有了新的認識。既要前臺亮相又要后臺開放,將市民“請進來、看一看”,正是政府部門強化溝通、提升治理的又一次嘗試。
了解才能理解,理解才會交心。沒有什么比具象的、直觀的體驗更能打動人,讓廣大市民到政府機關瞧一瞧,跟著工作人員到處轉(zhuǎn)轉(zhuǎn),是個相互溝通、深化認識的難得契機。和城管隊員一起走街串巷,到交通運行監(jiān)測調(diào)度中心觀摩觀摩,去政務服務窗口后面的幾個辦公室看一看……當人們目睹了政府機關工作的全流程,感受到工作人員的行色匆匆,了解到政策出臺的復雜背景和多重考量,那些因誤解而產(chǎn)生的摩擦必將大大減少,治理成本也將隨之降低。而在同行過程中,政府接受的是目標受眾最直接的檢驗,能傾聽到最鮮活的民生困惑和民意訴求。這些來自改革“閱卷人”的評語好壞、建議幾何,對于進一步優(yōu)化治理善莫大焉。
治理好北京這樣的特大型城市,不可能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,必須鼓勵市民多多參與,共商共治、共建共管。這個“共”,既有空間的概念,如設立“居民議事廳”等場所,讓大家坐到一起暢所欲言,也應包含時間的概念,讓政策從醞釀、出臺到實施的整個進展都能有群眾參與。這就需要政府部門端正心態(tài),主動揭開“神秘面紗”,勤溝通善溝通,讓基本行政過程愈加透明。尤其是當下,北京正處于城市更新的關鍵階段,任務紛繁復雜,不同群體訴求多元,當此之時,多把過程和市民分享,就如餐飲行業(yè)的明廚亮灶一般,一定可以和受眾持續(xù)保持良性互動,爭取到更多支持。
“初心·同行”,是這一次政務開放日主題。面對面的討論、肩并肩的走訪,推動的是心與心的貼近?!罢埵忻窨础甭牎笆忻裾f”,這樣的活動可以更多一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