參考消息網8月30日報道外媒稱,印度政府智庫“改造印度國家研究院”提出三年行動計劃,建議仿效中國設立大規(guī)模經濟特區(qū)、推動城市化步伐、制造具全球競爭力的產品以增加出口等。
據新加坡《聯合早報》網站8月30日援引《印度斯坦時報》的報道稱,這份經由印度財政部發(fā)布的報告共提到“中國”67次,顯示印度政府正在參考中國模式以發(fā)展印度經濟,報告不只是贊揚和承認中國的經濟實力,還點出了印度的不足之處。
報道稱,改造印度國家研究院的主席為印度總理莫迪,印度總理辦公室在2016年5月委托該研究院制定這份行動計劃。這份報告評估了經濟發(fā)展的各個方面:從經濟特區(qū)到創(chuàng)造就業(yè)機會、從世界級大學到現代化都市、從通信科技到軟實力。報告強調,有必要“復制”中國于沿海地區(qū)設立的大型經濟特區(qū),在印度東、西兩岸設立兩個就業(yè)區(qū)域,并稱“印度制造”要取得成功,就須像中國和一些其他國家那樣,為全球市場生產產品。為此,印度產品須具有競爭力。
報道稱,中國深圳的城市化模式則給予印度發(fā)展智慧城的啟示。40年前,深圳原本只是個平凡的城市,但城市化步伐卻使它搖身一變,成為中國最富裕的大城市之一。
報告也提到出口對提高生產力、就業(yè)和工資的重要性,并指出至今只有四個國家和地區(qū)在30年內“成功轉型”,它們是中國大陸、臺灣地區(qū)、新加坡和韓國。但只有中國大陸的人口規(guī)模與印度相近,因此最具可比較性。
該報告說:“2015年,全球商品出口總值達到16.6萬億美元,中國占了13.72%,印度只占1.67%?!?/p>
報告也建議印度政府發(fā)展軟實力,設立類似中國孔子學院、法國文化協(xié)會和德國歌德學院的中心。此外,在設立世界級大學方面,可“借鑒”中國和新加坡的經驗。報告指出,中國的分層體制是為頂尖大學如北大和清華提供更多的經費,“我們應該留意,不要使經費分攤得太薄,我們應對公立大學實施分層經費模式。”
此外,該報告也從中國人薪資的提高看到了機會,許多在中國設廠的跨國公司尤其是勞工密集工業(yè)的競爭力正在下降,并正在尋找替代的低薪生產地點。報告說,印度應該成為這些企業(yè)的“當然”選擇。

資料圖:莫迪。新華社記者李鵬攝
(責任編輯:盧相?。?/p>